首页
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
专业团队
合作案例
产品详情
最新资讯
公司动态
知识分享
产品中心
ASPICE
ISO26262
ISO21434
敏捷SPICE
资质培训
工具链
DPAI
低空飞行器
机器人
工程服务
培训课程
联系我们
人才招聘
用心服务·专业技术·合作发展 13524704775
NEWS

最新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资讯 - 知识分享

亚远景-智能汽车时代:ISO 26262与ISO 21434的融合与创新

发表时间:2025-08-29 作者:亚远景科技 返回列表


在智能汽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功能安全(Functional Safety)与网络安全(Cybersecurity)已成为保障车辆安全运行的两大核心支柱。ISO 26262《道路车辆功能安全标准》与ISO 21434《道路车辆网络安全工程》作为国际公认的权威标准,分别从功能失效防护和网络攻击防御两个维度构建了智能汽车的安全体系。随着汽车电子电气架构向集中化、软件定义汽车(SDV)方向演进,两大标准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应用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标准演进:从独立并行到协同共生

1. ISO 26262:功能安全的基石

自2011年首次发布以来,ISO 26262已成为全球汽车行业功能安全开发的"黄金准则"。其核心通过ASIL(汽车安全完整性等级)分级制度,对电子电气系统(E/E)的潜在危害进行量化评估,并要求在全生命周期(概念、系统、硬件、软件、生产、运行、报废)中实施风险缓解措施。2018年第二版修订中,新增了对半导体设计、自动驾驶系统(ADS)等新兴领域的指导,但始终聚焦于"随机硬件故障"和"系统性故障"导致的功能异常。

2. ISO 21434:网络安全的新范式

面对智能汽车面临的远程控制、数据泄露等新型威胁,ISO/SAE 21434于2021年正式发布,填补了汽车网络安全标准的空白。该标准采用"威胁分析与风险评估"(TARA)方法论,要求企业建立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网络安全管理体系,涵盖概念阶段的需求分析、开发阶段的安全设计、生产阶段的供应链安全,以及运营阶段的漏洞监测与事件响应。其核心目标是将网络安全从"事后补救"转变为"前置防御"。

3. 融合的必然性

随着智能汽车架构的演变,功能安全与网络安全的边界日益模糊。例如:

  • 传感器融合系统:激光雷达数据篡改可能同时引发功能安全(碰撞预警失效)和网络安全(数据完整性破坏)问题;

  • OTA更新机制:未经授权的固件升级可能导致功能异常(安全机制失效)或恶意代码注入(网络安全事件);

  • 域控制器架构:集中式计算单元的故障可能同时触发安全关键功能失效和网络服务中断。

这种"复合型风险"要求企业必须打破传统部门壁垒,建立跨职能的安全协同机制。

二、融合实践:技术框架与实施路径

1. 协同开发流程重构

(1)概念阶段:双重风险评估

  • 联合开展HARA(危害分析与风险评估)与TARA,识别功能安全危害与网络安全威胁的关联性。例如,在自动驾驶系统中,需同时评估"传感器遮挡"(功能安全)与"传感器数据伪造"(网络安全)的叠加风险。

  • 建立"安全-网络安全矩阵",将ASIL等级与网络安全威胁等级进行映射,确定综合防护需求。

(2)系统设计阶段:安全架构整合

  • 采用"安全岛"(Security Enclave)设计,将安全关键功能(如制动控制)与开放网络接口隔离,通过硬件安全模块(HSM)实现可信执行环境(TEE)。

  • 实施"负向安全设计"(Security by Negation),在功能安全设计中预设网络安全防护点。例如,在电机控制算法中嵌入篡改检测机制,既防止功能异常又抵御网络攻击。

(3)验证测试阶段:复合场景仿真

  • 构建"故障注入+攻击模拟"联合测试平台,例如通过HIL(硬件在环)系统同时模拟传感器故障和网络数据包篡改,验证系统在双重压力下的容错能力。

  • 开发"安全-网络安全一体化测试用例库",覆盖ISO 26262的硬件度量指标(如单点故障度量SPFM)与ISO 21434的攻击面分析要求。

2. 关键技术融合点

(1)安全通信协议

  • 在CAN FD、FlexRay等传统总线基础上,引入AUTOSAR Secure Onboard Communication(SecOC)模块,实现消息认证与加密,同时满足ISO 26262对实时性的要求(如端到端延迟<10ms)。

  • 开发基于5G-V2X的"双安全通道",通过功能安全冗余传输与网络安全加密传输的并行设计,提升车路协同系统的可靠性。

(2)安全启动与固件更新

  • 采用UEFI Secure Boot与TPM 2.0芯片的组合方案,在启动阶段验证固件签名(网络安全)并检测关键参数阈值(功能安全)。

  • OTA更新过程中实施"分阶段验证":先通过网络安全机制验证更新包完整性,再通过功能安全机制确认新版本与硬件的兼容性。

(3)数据安全与功能安全联动

  • 在电池管理系统(BMS)中,将电池状态数据(电压、温度)的加密传输(网络安全)与过充/过放保护(功能安全)绑定,形成"数据-控制"闭环防护。

  • 建立"安全日志区块链",将功能安全事件(如安全气囊误触发)与网络安全事件(如异常访问尝试)的日志上链,实现跨域溯源分析。

三、创新方向:面向未来的安全体系

1. 人工智能驱动的安全增强

  • 自适应安全机制:利用机器学习模型动态调整安全参数。例如,根据驾驶场景(高速/城市)自动切换ADAS系统的安全监控阈值,同时通过异常检测算法识别网络攻击模式。

  • 威胁情报共享:构建行业级安全威胁数据库,通过联邦学习技术实现数据脱敏共享,提升整车厂对新型攻击的预判能力。

2. 量子安全技术预研

  • 针对量子计算对现有加密算法的潜在威胁,提前布局后量子密码(PQC)在车联网中的应用。例如,在V2X通信中试点NIST标准化的CRYSTALS-Kyber密钥封装机制,确保2030年后仍能满足安全需求。

3. 安全文化与生态建设

  • 开发人员安全意识培养:将功能安全与网络安全培训纳入工程师认证体系,例如要求算法工程师同时掌握MISRA C编码规范与OWASP Top 10汽车安全漏洞。

  • 供应链安全协同:推动Tier 1供应商建立"安全-网络安全联合实验室",对芯片、操作系统等核心部件实施联合认证,避免"木桶效应"。

四、挑战与展望

尽管融合路径已逐渐清晰,但行业仍面临三大挑战:

  1. 标准兼容性:ISO 26262与ISO 21434在术语定义、风险评估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需通过行业白皮书等形式建立统一映射关系;

  2. 工具链整合:现有功能安全工具(如Medini Analyze)与网络安全工具(如VectorCAST/C++)缺乏深度集成,需开发跨标准分析平台;

  3. 成本平衡:双重安全设计可能导致BOM成本增加15%-20%,需通过架构优化(如区域控制架构Zonal E/E)实现降本增效。

展望未来,随着SOTIF(ISO 21448预期功能安全)标准的逐步完善,功能安全、网络安全与行为安全将构成智能汽车"三位一体"的安全防护体系。企业需以"安全即服务"(Security-as-a-Service)的理念重构研发流程,通过持续迭代的安全运营中心(SOC)实现从"合规驱动"到"价值创造"的转变,最终推动智能汽车产业向更高水平的安全可信迈进。


推荐阅读:


亚远景-破解AI“黑箱”:ISO 8800推动的可解释性安全验证方法

亚远景-ISO/PAS 8800 vs. 其他标准:企业该如何选择?

亚远景-ASPICE认证标准:提升汽车软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亚远景-“过度保守”还是“激进创新”?ISO/PAS 8800的99.9%安全阈值之争

亚远景-ISO 26262与ISO 21434:汽车安全标准的入门指南

亚远景-从事故案例看ISO 26262与ISO 21434的重要性




推荐服务:

点击查看亚远景ASPICE咨询、评估、“认证”、培训服务

点击查看亚远景ISO26262咨询、认证、培训服务

点击查看亚远景ASPICE、ISO26262培训课程

点击查看亚远景ASPICE、ISO26262实施工具-APMS研发过程管理平台






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