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 26262与ISO 21434作为汽车安全领域的两大核心国际标准,在目标、适用范围、生命周期覆盖及关注点上存在显著差异,
但二者在风险评估方法、系统工程理念及供应链管理等方面存在共性,共同构建了汽车安全的技术体系。以下从异同两方面展开分析:
目标与适用范围
ISO 26262:聚焦功能安全,针对汽车电子电气系统(如电机、电子控制单元、软件)在生命周期内的安全性,覆盖管理、开发、生产、运行、服务和报废等阶段。
ISO 21434:聚焦网络安全,针对整车网络系统(包括内部通信和外部通信)的安全性,覆盖需求定义、设计、实施、测试、验证和维护等阶段,涵盖数据隐私、恶意攻击防御等场景。
风险评估方法
ISO 26262:采用危害分析与风险评估(HARA)方法,确定系统安全风险等级(ASIL A-D),其中ASIL D为最高等级,需满足最严苛的安全需求。
ISO 21434:采用网络安全威胁分析与风险评估(TARA)方法,识别潜在威胁源、脆弱性及攻击路径,量化风险严重性、可能性和可接受性。
关注点
ISO 26262:关注硬件和软件故障导致的安全问题,如系统性失效、随机硬件失效,通过冗余设计、故障检测等机制降低风险。
ISO 21434:关注网络攻击和数据泄露,如恶意软件注入、未经授权访问,通过加密、访问控制、入侵检测等技术防御威胁。
生命周期管理
ISO 26262:覆盖从概念阶段到报废阶段的每个环节,确保功能安全持续有效。
ISO 21434:覆盖从需求定义到维护更新的每个阶段,确保网络安全动态适应威胁变化。
两者均强调全生命周期安全管控:
风险评估与管理
ISO 26262:通过ASIL等级划分风险优先级,制定针对性安全措施。
ISO 21434:通过TARA分析威胁影响,制定风险处理策略(如避免、减轻、转移风险)。
两者均要求建立风险评估框架:
验证与确认
ISO 26262:要求通过测试、模拟、分析等手段验证功能安全目标是否达成。
ISO 21434:要求通过安全测试、渗透测试等手段验证网络安全防护是否有效。
两者均强调严格验证:
供应链管理
ISO 26262:对供应商提供的电子组件进行安全认证,确保符合ASIL等级要求。
ISO 21434:要求供应商遵循网络安全规范,防止引入安全漏洞。
两者均关注外部组件安全性:
互补性
功能安全(ISO 26262)确保系统在故障时保持安全状态,网络安全(ISO 21434)防止系统被恶意攻击导致功能异常。
例如,智能驾驶系统中,电子控制单元需同时满足功能安全(如刹车系统可靠性)和网络安全(如防止远程控制攻击)。
ISO 26262与ISO 21434并非互斥,而是相互补充:
未来融合
共同应对整车系统全面安全性挑战,如自动驾驶系统需同时防范硬件故障和网络攻击。
推动汽车行业制定统一安全标准,提升系统兼容性和互操作性。
随着汽车智能化、网联化发展,两者将更紧密结合:
推荐阅读:
亚远景-软件定义汽车背景下,ASPICE评估如何量化“可升级性”与“可维护性”
亚远景-避免踩坑!ISO/PAS 8800认证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
亚远景-ISO 26262与ASPICE:汽车软件开发中的质量与安全协同路径
亚远景-智能汽车时代:ISO 26262与ISO 21434的融合与创新
亚远景-破解AI“黑箱”:ISO 8800推动的可解释性安全验证方法
亚远景-ISO/PAS 8800 vs. 其他标准:企业该如何选择?
推荐服务:
点击查看亚远景ASPICE、ISO26262实施工具-APMS研发过程管理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