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车软件开发中,ISO 26262与ISO 21434分别聚焦功能安全与网络安全,二者通过风险评估、生命周期管理及供应链协同等实践,共同构建起覆盖硬件、软件及网络通信的全方位安全体系。
以下从标准定位、应用实践及协同价值三方面展开分析:
ISO 26262:功能安全的核心框架
安全生命周期管理:从概念设计到退役,贯穿需求分析、系统开发、验证确认及生产运维全流程。
汽车安全完整性等级(ASIL):根据危害严重度(S)、暴露概率(E)和可控性(C)划分ASIL A-D四级,指导安全措施实施。例如,自动驾驶前向碰撞预警功能因高速场景下风险高,需满足ASIL D要求。
风险控制工具:通过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故障树分析(FTA)等量化风险,设计冗余电路、安全关断机制等防护措施。
定位:针对汽车电子电气系统,覆盖硬件、软件及系统集成,确保系统在故障或异常情况下维持安全状态。
核心方法:
ISO 21434:网络安全的防护屏障
威胁分析与风险评估(TARA):识别潜在攻击路径(如CAN总线注入、远程控制),量化风险等级并制定防护策略。例如,某车型通过STRIDE模型识别出23种攻击路径,优化防火墙规则。
安全设计原则:采用分层架构、模块化设计隔离关键功能,减少攻击面;硬件层面集成安全芯片(HSM)、加密存储等技术。
持续验证机制:通过渗透测试、模糊测试等验证安全措施有效性,并建立动态更新机制应对新威胁。
定位:应对智能网联汽车面临的网络攻击威胁,覆盖车辆全生命周期(设计、生产、使用、报废)的网络安全管理。
核心方法:
ISO 26262的实践路径
需求分解与验证:将安全目标(如“制动系统500ms内响应失效信号”)分解为技术安全需求(TSR),并通过硬件架构指标(如单点故障度量SPFM≥99%)、软件编码规范(MISRA C/C++)等实现。
测试与覆盖分析:采用故障注入测试模拟硬件失效(如MCU寄存器位翻转),验证安全机制响应能力;通过MC/DC覆盖分析确保测试用例充分性。
工具链整合:使用DOORS、Polarion等工具管理安全需求,建立双向追溯矩阵确保需求-设计-测试的关联性。
ISO 21434的实践路径
供应链安全管理:对零部件供应商进行网络安全评估,要求Tier 1供应商100%通过内审,Tier 2提交TARA分析报告。例如,合肥杰发科技通过认证后,其MCU产品集成HSM模块,漏洞响应周期缩短至72小时。
数据安全防护:根据数据敏感程度分类保护,采用TLS 1.3加密车云通信,防止数据泄露;车载支付系统需满足防篡改要求。
动态风险评估:通过车载网络安全监控系统实时监测异常行为,结合OTA技术快速推送安全更新。
生命周期管理的无缝衔接
两者均采用生命周期方法,从设计阶段开始整合功能安全与网络安全需求。例如,在自动驾驶域控制器设计中,通过ARM TrustZone技术创建物理隔离的安全执行环境,同时满足ISO 26262的ASIL D等级要求(锁步核设计、内存保护单元)和ISO 21434的防火墙规则。
风险评估的互补性
ISO 26262聚焦硬件/软件故障导致的功能异常,ISO 21434关注外部攻击引发的安全风险。二者通过联合风险评估(如HARA+TARA)全面识别威胁,制定综合防护策略。例如,某车型在风险评估中发现,制动系统ECU既需防范硬件失效(ASIL D),也需抵御CAN总线注入攻击(ISO 21434)。
供应链协同的强化
两者均强调供应链安全管理,但侧重点不同。ISO 26262要求供应商提供的功能安全证据(如FMEA报告),ISO 21434则关注网络安全合规性(如TARA分析、渗透测试结果)。通过统一评估框架,车企可确保供应商同时满足功能安全与网络安全要求。
标准融合的深化
ISO 26262与ISO 21434的协同实施已成为行业共识。例如,奥迪中国通过整合两个标准,其智能座舱系统部署HSM模块后,ECU漏洞减少60%,同时满足UN R155法规的CSMS(网络安全管理系统)要求。
技术创新的驱动
随着软件定义汽车(SDV)的发展,标准需适应动态验证需求。ISO 21434新增对OTA升级的动态验证要求,某新势力车企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升级日志不可篡改;ISO 26262则强化对AI组件的安全要求,推动机器学习在失效模式识别中的应用。
生态共建的拓展
汽车安全已从单一产品安全延伸至生态安全。ISO 21434的适用范围扩展至充电基础设施、车联网服务商等领域,要求充电桩与车辆通信接口符合安全协议,防止恶意代码注入导致电网故障。
推荐阅读:
亚远景-软件定义汽车背景下,ASPICE评估如何量化“可升级性”与“可维护性”
亚远景-避免踩坑!ISO/PAS 8800认证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
亚远景-ISO 26262与ASPICE:汽车软件开发中的质量与安全协同路径
亚远景-智能汽车时代:ISO 26262与ISO 21434的融合与创新
亚远景-破解AI“黑箱”:ISO 8800推动的可解释性安全验证方法
亚远景-ISO/PAS 8800 vs. 其他标准:企业该如何选择?
推荐服务:
点击查看亚远景ASPICE、ISO26262实施工具-APMS研发过程管理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