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PAS 8800:2024 是全球首个专门针对道路车辆人工智能(AI)系统的安全标准,其核心目标是将 AI 安全要求嵌入从算法开发到整车集成的全生命周期。
以下是该标准在算法开发到整车集成过程中的关键合规要点:
一、算法开发阶段的合规要点
安全目标定义
明确 AI 系统在极端场景(如暴雨、夜间低光)下的功能边界与安全目标。
安全目标需可追溯到整车级危害分析与风险评估(HARA)结果。
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
数据采集需覆盖多样性与代表性,避免偏差(如行人检测需包含不同肤色、体型)。
建立数据可追溯机制,确保训练数据来源、标注过程、质量控制可查。
数据清洗与验证需防止过拟合、概念漂移等问题。
算法设计与可解释性
引入可解释 AI(XAI)技术,确保关键决策路径可追溯。
模型需具备鲁棒性,能通过对抗样本测试、边界场景仿真等方式验证。
安全分析与风险识别
使用 DFMEA(设计失效模式分析)识别 AI 系统潜在失效模式,如泛化能力不足、数据偏差等。
针对 AI 特有的“功能不足”与“误用”风险,建立缓解措施(如冗余设计、多模态融合)。
二、系统集成与整车级验证阶段的合规要点
AI 安全需求分配与追溯
AI 系统的安全需求需从整车级安全目标分解而来,并与 ISO 26262 的功能安全要求协同。
非 AI 组件(如传感器预处理)仍按 ISO 26262 管理,AI 模型及其输入输出接口纳入 ISO/PAS 8800 范围。
虚拟仿真与极限场景测试
构建数字孪生测试环境,模拟 20 万种以上极限工况(如传感器干扰、极端天气)。
引入“安全感知孪生模型”,实现主算法与风险预警模块的双重验证。
实车测试与确认
在封闭场地与开放道路进行大规模测试,验证 AI 系统在真实交通环境中的稳定性。
测试需覆盖 ODD(设计运行域)边界,确保系统能在定义范围内安全运行。
部署后监控与 OTA 更新机制
建立持续监控机制,实时跟踪模型性能漂移、异常行为。
OTA 更新需通过安全审查,确保更新数据的场景覆盖完整性,并具备回滚机制。
三、与现有标准的协同要求
与 ISO 26262 协同:AI 系统的硬件随机失效仍由 ISO 26262 管理,ISO 8800 补充 AI 特有风险的识别与缓解。
与 ISO 21448(SOTIF)协同:用于处理 AI 系统在“无故障但功能不足”场景下的安全风险,如感知误判、场景识别失败等。
四、认证与合规实践建议
流程体系建设:建议先搭建 ISO 42001(AI 管理体系)作为管理框架,再落地 ISO 8800 的技术要求,有助于构建完整证据链与合规文档。
认证准备:如吉利、MUNIK 等车企已通过构建 AI 安全流程体系获得 ISO/PAS 8800 认证,涵盖 AI 安全开发、数据治理、验证确认、运行监控等全链条。
综上,ISO/PAS 8800 要求车企从算法设计、数据治理、系统集成到整车验证,构建覆盖“开发—部署—运维”全生命周期的 AI 安全合规体系。
这不仅是技术挑战,更是流程与组织能力的系统性升级。
推荐阅读:
亚远景-从标准到文化:ISO/PAS 8800能否定义“可信AI”的全球伦理?
亚远景-软件定义汽车背景下,ASPICE评估如何量化“可升级性”与“可维护性”
亚远景-避免踩坑!ISO/PAS 8800认证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
亚远景-ISO 26262与ASPICE:汽车软件开发中的质量与安全协同路径
亚远景-智能汽车时代:ISO 26262与ISO 21434的融合与创新
亚远景-破解AI“黑箱”:ISO 8800推动的可解释性安全验证方法
推荐服务:
点击查看亚远景ASPICE、ISO26262实施工具-APMS研发过程管理平台
